2022年08月30日09:04 来源:中国青年报
距离学校越来越近了,雾却越来越大。
本来最多再有20分钟,王晓艳就能像往常一样赶在8点10分前把车开进河南省洛阳市嵩县大坪乡楼上村小学。那是一所只有3名教师、17名学生的山区小学,也是全县最偏远的学校。
可现实是,由于浓雾锁道,即便开着导航,她也分不清到底该在哪个路口把方向盘打向正确方向。
2020年,王晓艳无意中得知山区学校更缺教师,于是撇下刚满1岁的儿子和5岁的女儿,主动申请到楼上村小学任职。2013年,23岁的王晓艳从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育专业毕业,听从父母的建议回老家工作,先后在4所乡村小学任职。
王晓艳还记得,2013年县里特岗教师考试成绩出来后,安排教师自主选择愿意前往的学校。
前一天晚上,父亲把全县各乡由远及近做了排序,供她参考。“按照我的成绩除了条件最好的田湖镇外,其他的地方我都可以选。”她说,当看到大坪乡的时候,她想起了外婆曾住过那里,“听过这个名字,觉得熟悉就选了那里的一所小学”。
选定后没多久,一名同组考生过来闲聊时说:“听说我们这一组有人选了大坪乡,那有可能会去山区小学的呀!”那时,王晓艳才知道作了“错误”选择。
嵩县大坪乡马河小学是王晓艳工作的第一所学校。刚开始不认识路,她搭着校长的车才到了学校。从那以后,她每天早上6点50分就到家门口等着唯一一辆能去往村里的班车,坐车近1个小时才能赶到学校,有时候下班后没车返回只能住在学校。
路远只是考验的开始。她被分配管理小学二年级,当时学校实行“包班制”,一个人就是全科老师。“学校没有课程表,让老师们想上啥课就上啥。”
走进教室,孩子们的受教育水平更让这位刚大学毕业的女教师有些吃惊。
她还清楚地记得,自己想拉近和孩子们之间的距离,邀请学生唱歌,可大家的表情都很茫然,于是她便说唱国歌也可以,学生诧异地问:“什么是国歌?”这时,她才意识到农村学校的教育是多么落后。
既然学生不会,那就从头教。可没有入职培训、没有老教师指导,她感到有些“蒙”。
“上学时,在学校上过一些微课,但面对整个班的全科教学,根本不够。”王晓艳说,除了认真备课外,自己有空就去其他教室外听其他老师讲课,边教边学,自己摸索。
可教了没多久,她就意识到问题,“每天上课都特别累”,上午课程结束,自己累得只想睡觉休息,学生们的成绩却没想象中进步那么快。
原来,每次授课王晓艳都格外努力,学生听不懂就一直讲,学不会就一直教,教学时间太多,学生消化吸收的时间不足。
在同事、家人的建议下,她逐渐掌握正常的教学节奏,不仅学生学得更好,自己也更游刃有余。自此,她一干就是4年。
2017年,为促进师资流动,王晓艳被调到嵩县大坪乡白圪垱小学。那时,学校正翻新重建,原来没有的档案室、图书室等也都建立起来。
作为学校少有的年轻人,除了常规教学任务外,王晓艳还承担了不少建设任务。“由于我相对年轻,很多需要电脑操作的任务就都交给我和另外一位同事。”她说。
她告诉记者,那段时间,几乎每个周末都在加班整理资料。当时,学校新建图书馆,3300本图书,从制作书签到制作登记表,所有的事情都是王晓艳利用空余时间干出来的。“几乎整个图书室都是我一手建起来的。”谈起这件事,王晓艳感到很骄傲。
2019年,王晓艳再次更换工作,成为嵩县大坪乡中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