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柜娱乐手机版_钱柜娱乐app-开户投注

中国共产党新闻>>党报早读>>热点·视点·观点

关注政务微信·网络问政新平台

首个中央部委试水政务微信 借新媒体讲述“中国外交故事”

记者  何  璐  朱卫禄

2013年06月04日08:1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外交小灵通”微信平台宣传海报。
  资料图片

核心阅读

近年来,外交部一直高度重视运用新媒体开展公共外交。早在1998年,外交部就开办了官方网站。2011年以来,又先后在新浪网、人民网、腾讯网开通官方微博,以亲民的风格、幽默诙谐的语言与网友沟通互动,引领政府机构在新媒体应用上的发展潮流。

今年5月7日,外交部再次试水网络问政新平台,开通其公众微信账号——“外交小灵通”,这也成为首个正式上线的中央部委政务微信。

关键字自动回复,未来建高效互动机制

“外交部作为第一家开通公众微信账号的中央部委,主要是从工作角度考虑,想更多地贴近网友,让更多的网友关心、支持中国外交。”谈到为何想到利用微信这一网络社交工具,外交部新闻司网络公共外交处副处长朱晓钟说,“近年来,新媒体的发展无比迅猛。通过微博几年来的尝试,我们在新媒体使用上,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微信平台的开通,也是顺应了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潮流以及新媒体的发展趋势,是外交部推进公共外交的又一次有益尝试和探索。”

据介绍,“外交小灵通”公众微信平台的信息采集由专人负责。目前,定期推出的栏目主要包括:重要外事活动信息;高级外交官重要讲话、文章;驻外使领馆活动报道;领事救助和外交知识等。

“微信的发布形式很丰富,除了信息,我们还可以发布图片、声音、视频等。目前微信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我们正在着手建立一个资料库,尽可能地做到对网友提问的关键字进行自动回复,大概占到50%—60%,剩下的由人工回复。新媒体没有互动就不可能持久。未来,我们还将进一步了解公众需求,收集公众意见,逐步建立起与微信‘好友’更为高效的互动机制。”朱晓钟说道。

近年来,使用平板电脑、手机等移动客户端的网民数量大幅增长。“我们若是只通过网站发布信息,必然接触不到更多的网民。所以这两年来,我们也尝试进入移动互联网,不仅开通了官方微博,还在今年元旦推出外交部网站的移动客户端,网民可以通过手机、iPad上的应用程序(APP)看到外交部网站的移动信息版。”朱晓钟表示。

延续微博亲民路线,内容选择更加精细

外交本身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领域,如何兼顾服务性和趣味性是一个难点。如何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扩大公众的外交知情权,同时让人更容易接受?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统意义上外交和民众之间的沟通方式。

“外交语言比较正式,怎么转化语言体系,使用网民能够接受的表达方式,是我们一直在研究的课题。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熟悉了网民容易接受的语言,注意不讲官话套话,多讲故事,也就是要‘接地气’。‘讲外交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传播方式。”朱晓钟说,在语言风格上,“外交小灵通”微信延续了微博的亲民路线,保持了准确又不失活泼的风格。就像身边的朋友一样,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和大家来交流外交话题。 

“在微信与网民互动时,一定要强调可读性。因此,在发布内容上,‘外交小灵通’微信会选取一些轻松活泼的信息,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做外交知识的普及。在重大消息发布方面,新媒体也与传统发布方式截然不同。现在,在微信平台上,领导人出访到哪个国家,我们便会做一些当地有意思的知识介绍,如旅游、文化、社会信息等,提取当地亮点,提升可读性,同时兼顾服务性与趣味性。”朱晓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