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飛
2025年11月18日08:3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這兩年,“鬆弛感”成為一個熱詞,一定程度上是因為進入公眾視野的一些人物,比如鑄就大國重器的科學家、拿下奧運金牌的運動員、創造票房紀錄的導演、引領創新的企業家等,常給人一種舉重若輕的感覺。另一方面,工作生活節奏快,越是忙碌,鬆弛感就越顯得稀缺。
實際上,放鬆容易,難的是遇事時擁有收放自如、一切盡在掌握的從容,難的是奮斗中保持寵辱不驚、寧靜致遠的心態。這種鬆弛感,從何而來?
源於千錘百煉的自我磨礪。
鬆弛不是鬆垮、廢弛,而是抵達爐火純青階段后的游刃有余。很多人對九三閱兵中順利完成運油—20A飛行任務的女機長譚紅梅印象深刻。鏡頭前的她氣定神閑、泰然自若,背后卻有十分艱辛的付出:參與改裝新機型訓練,在飛行模擬器上一飛就是4小時起步,下來后渾身濕透﹔訓練完還要繼續完成大量理論學習……
真正的鬆弛感表演不了、假裝不來。千磨萬擊的砥礪、精益求精的鍛造,才換來揮洒自如、風輕雲淡。當流汗成為習慣,當努力成為肌肉記憶,鬆弛感往往不請自來。
源於從“蓄力”到“發力”的主動進取。
羽毛球愛好者有這樣的經驗:擊球前身體越放鬆、越舒展,擊球瞬間越有力。鬆弛並不意味著不發力,而是要在放鬆中蓄力,以便在關鍵時刻把力量匯聚於一點集中爆發。表面看起來不修邊幅的導演餃子,經歷沉寂、潛心打磨,終在國產動畫電影產業鏈更完善、市場更成熟的時刻,創造紀錄、一鳴驚人。中國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從1G空白、2G跟隨,到3G突破、4G同步,再到5G領跑,一步一個腳印耐心攻關,最終實現后來居上、一馬當先。
無論個人還是企業,該慢慢積累、緩緩蓄力的時候要沉得下去,該密集發力、集中突破的時候要緊得起來。有張有弛、穩步前行,是成長智慧,亦是發展壯大之道。
源於一顆不迷不惑的平常心。
倘若總是急功近利、患得患失,就不可能擁有鬆弛感。胖東來創始人於東來,常顯得輕鬆、豁達。當被問及為何主動關閉一些還在營利的店鋪,他坦言“不符合企業的發展理念,那我們寧願把店關了”。不貪圖短期利益,看長遠、算大賬,是胖東來贏得市場尊重、用戶青睞的秘訣之一。
胸懷平常之心,正確看待得與失、輸與贏,腳踏實地、久久為功,心態坦然了,行動自會沉著持重。
跳出個人心緒,看向國民心態,同樣能發現一種“中國式鬆弛”。海外留學生在畢業典禮上大方穿著民族服飾,鄰居大媽向外國游客熱情介紹起自己的家鄉,觀眾坦然面對奧運會等國際賽場上的輸與贏……新時代中國人,不僅能夠“平視世界”,而且善於以開放、奮進的姿態展現自己,以友好、包容的態度對待他人。這背后是強大的中國制造點燃的民族自豪,是捷報頻頻的科技創新托舉的民族自強,是日益擴大影響的中華文明激發的民族自信。
鬆弛,從來不只是“面子”表現,更是“裡子”積澱。涵養自信進取的鬆弛感,繼續拼搏、不懈奮斗,無論是個人成長還是國家進步,自會天天向上、自能闊步向前。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18日 05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