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歌唱二小放牛郎》——

贊歌獻給少年抗戰英雄

田中娟

2025年08月29日08:36    來源:中國軍網222

“牛兒還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卻不知哪兒去了,不是他貪玩耍丟了牛,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這首誕生於抗戰烽火的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由方冰作詞、李劫夫作曲。歌曲寄托著人民對少年英雄“王二小”的哀思和崇敬,也凝聚著中華民族不屈的精神基因。

80多年前,日軍在“掃蕩”中實行燒光、殺光、搶光的野蠻暴行,不僅針對抗日武裝,還將血腥的屠刀伸向無辜百姓。在如此令人窒息的至暗時刻,抗戰軍民的心中依然頑強地生長出希望的光明。這其中也包括一群年紀尚小、臉上還帶稚氣的孩子。他們有的身高不及槍杆,可在民族危難之際,為了保護親人與家園,迸發出了超越年齡的勇氣和智慧。

1941年秋,日軍把槍口瞄准了河北省淶源縣狼牙口村一帶,企圖襲擊隱蔽在山溝中的八路軍后方機關和當地群眾。在走到一個山口時,日軍迷失了方向,恰巧撞見正在山坡放牛的閻福華,便威逼他帶路。當時,閻福華年僅13歲,是兒童團團員。他擔憂村裡的八路軍和鄉親們安危,便假裝順從,主動引路,實則悄悄將日軍帶向八路軍的伏擊圈。

閻福華領著敵人走了幾個小時,把敵人累得筋疲力盡。接近八路軍埋伏的二道泉山頂處,他也許想到前方已經沒有路,就突然抱住一個鬼子的大腿,誓要和鬼子一起跳崖。氣急敗壞的敵人舉起刺刀,狠狠刺向閻福華。沒過多久,四面八方響起八路軍的槍聲,無路可逃的日軍迅速被消滅。而那位年僅13歲的放牛娃,卻靜靜倒在血泊之中。

閻福華犧牲后不久,駐扎在附近村庄的一名西北戰地服務團記者,採訪到他的事跡。這位記者便是《歌唱二小放牛郎》的詞作者方冰。方冰於1938年到華北敵后晉察冀邊區,一邊與敵人打游擊戰,一邊擔負著宣傳工作。之后,他擔任西北戰地服務團文藝隊長,長期從事文藝工作。

《歌唱二小放牛郎》曲作者李劫夫,是方冰在晉察冀邊區結交的摯友。兩人睡在一個炕上,吃在一個鍋裡,一個作詞,一個譜曲,彼此配合得十分默契。他們目睹了日軍的殘暴,對侵略者的暴行深惡痛絕,也看到了抗戰軍民的英雄壯舉,內心深受觸動。

一次反“掃蕩”結束后,他們談起了在戰斗中的感受。方冰說:“咱們打游擊這一帶幾個村庄裡,出現了不少可愛的孩子,他們整天吃不飽、穿不暖,餓著肚子給部隊和老百姓送信帶路,做了許多工作,有的甚至犧牲了生命,都是一些抗日小英雄。我們應該寫首歌歌頌他們,讓人們傳頌他們,永遠記住他們。”李劫夫說:“那好啊,我也有這個想法。來,你馬上就寫,我馬上就譜。”兩人一拍即合,開始創作。

方冰懷著悲痛之情落筆,僅用兩個小時便完成了7段敘事詩的歌詞創作。李劫夫隨即譜曲,主旋律的創作靈感來自河北民歌《小放牛》,在保留民間音樂質朴親和力的同時,注入了抗爭的血性與深沉的悲壯。

《歌唱二小放牛郎》誕生后,迅速傳遍晉察冀邊區。很快,“王二小”這個代表少年英雄的“名字”也隨著歌聲傳遍祖國大地。

隨著時間的推移,關於“王二小”原型到底是誰的問題,漸漸出現了多個說法。也有人問,閻福華是否就是原型?閻福華在家中排行老二,確實也被村裡人叫為“二小”。據他兒時玩伴、目睹他遇害經歷的史林山回憶,當時一位姓鄭的同志教孩子們學唱這首歌,歌沒教完,孩子們就“哇”的哭了出來,一邊哭一邊和“鄭同志”爭論,為何主人公姓“王”而不姓“閻”。“鄭同志”解釋說:“你們不是叫二小‘孩子王’嗎?所以就叫他‘孩子王——二小’。”經過他這樣解釋,孩子們才安靜下來,但這也僅僅是為了安撫眼前孩子們而作出的回復。也許是出於對身邊小英雄的崇敬,人們執著地認為歌曲中的“王二小”就是他們心目中的那個孩子。因此,關於“王二小”原型的爭論依然繼續著。

方冰也曾無數次被問及此事。對此,他回答道:“在我的腦子中,當時並沒有一個真名實姓叫‘王二小’的孩子,而是有不少叫‘二小’的。所謂‘二小’就是指當地的那些孩子”“‘王二小’和劉胡蘭、董存瑞、黃繼光不一樣,他是我創作出來的藝術形象,是無數少年英雄的化身”。

由此可見,“王二小”的原型並非僅是閻福華一人,而是千千萬萬少年英雄的集體象征。翻開那段歷史,我們可以找到許多“王二小”的身影——淶源縣上庄村的王禾,和閻福華一樣將日軍帶入八路軍預設的伏擊圈后被敵人刺殺,犧牲時年僅13歲﹔順平縣野場村的王璞,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誓死不透露八路軍消息,慘死於日軍屠刀之下,犧牲時年僅14歲……無數少年英雄共同詮釋了不屈的民族精神。他們的犧牲也點燃了抗戰軍民的怒火。歌曲被口口相傳,激蕩起同仇敵愾、堅決抗擊日寇的精神洪流,讓保家衛國的信念在抗日烽火中愈發堅定。

《歌唱二小放牛郎》之所以在群眾間能夠廣泛傳唱,不僅因於歌曲背后的英雄敘事,還源於其本身的藝術魅力。歌曲採用分節歌的形式,以起承轉合的4句體旋律結構,承載7段歌詞。演唱者通過對速度、力度和音色的調控,使同一曲調釋放出多層次的情感表達。

歌曲的開頭“牛兒還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卻不知哪兒去了”,旋律平緩低沉,如同緩緩展開一個悲傷的故事,將聽眾帶入情境。隨著情節的推進,旋律逐漸起伏變化。唱至“敵人把二小挑在槍尖,摔死在大石頭的上面”時,旋律躍至情感高點,充滿悲憤與控訴的力量。最后一句“我們那十三歲的王二小,可憐他死得這樣慘”,旋律復歸平緩,卻余韻悠長,縈繞著難以消散的哀傷,深深觸動人心。這種敘事性旋律將“王二小”的英雄事跡娓娓道來,令聽眾如臨其境,仿佛親歷那段令人悲痛的場景。歌曲扎根於民族音樂土壤,曲調親切自然,易於被廣大群眾接受和傳唱,也因此不斷擴大其藝術影響力。

歌詞是歌曲的靈魂。全曲未加華麗修飾,卻以真摯的方式表達了對英雄的敬仰和對敵人的憤恨。這種朴實無華的詞句極易引發廣泛共鳴,無論老少都能理解歌詞含義,感受其中飽含的情感。這也使歌曲能夠跨越年齡與時代的隔閡,成為一首膾炙人口的佳作。方冰在創作中傾注了真情。歌詞中“王二小”壯烈犧牲的日子是9月16日,而這一天正是方冰的生日。方冰曾說:“這不是巧合,是特意這樣寫的,使自己與英雄合一,為了永遠不忘‘王二小’。”

歌曲創作完成后,李劫夫在西北戰地服務團找到被稱為“金嗓子”的顧品祥來獨唱。李劫夫一句句教,方冰一段段講,指導她如何將這首歌曲唱得既抒情又堅強有力,表現出對少年英雄的贊揚。之后,顧品祥走到哪裡就把“王二小”唱到哪裡,一直唱到日本投降、抗戰勝利。

80多年歲月流轉,《歌唱二小放牛郎》早已從一首抗戰歌曲升華為深刻的文化符號。在這首歌的影響下,關於“王二小”的各種體裁文藝作品不斷涌現:如詩劇《王二小放牛郎》、兒童文學《王二小的故事》、紀實小說《少年英雄王二小》、電視劇《少年英雄王二小》等。“王二小”的故事被編入小學教材,深深影響了一代代青少年的成長。2015年,《歌唱二小放牛郎》被選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通過網絡投票評選的“我最喜愛的十大抗戰歌曲”。

“秋風吹遍了每個村庄,它把這動人的故事傳揚……”英雄的故事仍在傳唱,不屈的民族精神正綻放著時代的光芒。

(責編:劉圓圓、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