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多規合一”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基本形成

繪好用好“一張藍圖”(美麗中國)

本報記者??常??欽

2025年05月20日08:4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自然資源部在5月16日舉行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介紹,“多規合一”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基本形成,全國省市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已基本批復完成,進入全面實施階段。我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持續優化,為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通過7年不懈努力,我國完成了空間規劃體系的系統性、整體性重構,‘多規合一’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已基本形成。”5月16日,自然資源部總規劃師張兵在自然資源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介紹,全國省市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已基本批復完成,進入全面實施階段。

作為國家空間發展的藍圖、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多規合一”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如何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作用?

“一張藍圖”繪到底,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持續優化

作為我國首部“多規合一”的國家級國土空間規劃,《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2021—2035年)》2022年10月由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實施,對全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作出全局安排,為支撐國家戰略落實提供空間保障,具有重要歷史性、標志性意義,也是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重要實踐成果。

張兵介紹,基於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工作的成果,我國劃定18.65億畝耕地和15.46億畝永久基本農田﹔劃定陸域和海域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城鎮開發邊界,加強城鎮開發邊界內部城鎮空間功能結構優化,提升城市空間品質。

“一張藍圖”正通過“五級三類”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層層傳導,包括國家、省、市、縣、鄉鎮五級總體規劃,區域(流域)和相關領域的專項規劃,以及覆蓋城鄉、陸海等各類區域的詳細規劃。同時,在國土空間總體規劃這個“1”的基礎上,各層級統籌和綜合平衡交通、能源、水利、住建、文化、教育、衛生、民政等相關部門各行業專項規劃空間需求,形成“1+N”的工作格局,保障國家發展規劃目標任務落地。

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副主任陳少瓊介紹,在規劃編制層面,北京市通過“1總規+2控規+14個分區規劃+120個鄉鎮單元規劃+1371個街區控規+50個專項規劃”逐層傳導的規劃體系,實現層層深化,統籌和指導規劃實施﹔通過規劃“編—審—批—驗”環環相扣的全流程閉環,確保規劃實施不走樣,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提供保障。

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局長何流介紹,南京市頒布實施國土空間規劃地方性法規《南京市國土空間規劃條例》,目前已形成由《南京市國土空間規劃條例》等4部地方性法規、《南京市測繪管理辦法》等5部政府規章、《南京市詳細規劃技術修正管理辦法》等67部規范性文件組成的,較為完善的國土空間規劃地方法規政策體系,以地方立法來保障規劃的高標准執行。

據介紹,自然資源部正在重點推進耕地保護、國土綠化等自然資源領域的專項規劃編制工作,同時探索存量地區、新區、鄉村地區、自然保護地、海域海島等不同類型、不同地區的詳細規劃,特別是城市存量空間盤活優化的詳細規劃編制方法,服務城市更新實施運營維護,更好適應市場環境的需要。

城市規劃“體檢套餐”上新,增強國土空間規劃適應性

新版《國土空間規劃城市體檢評估規程》(以下簡稱“新版《規程》”)日前正式印發施行,要求從今年開始把規劃實施的年度“體檢報告”逐步與綜合供地計劃編制和自然資源領域的示范創建、改革試點單位的確定等挂鉤,加強城市國土空間績效考核。同時,更加關注人民群眾的實際感受。比如,把“15分鐘社區生活圈”評估提級為各城市的必選動作,努力為人民群眾創造宜業、宜居、宜樂、宜游的良好環境。

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規劃局副局長李亮介紹,2021年6月,自然資源部印發行業標准《國土空間規劃城市體檢評估規程》,在全國確立國土空間規劃城市體檢評估制度。至今,該項制度已運行近4年,推動了“多規合一”改革的深化,也使國土空間規劃管理工作更好地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新版《規程》牢牢抓住“加快轉變城市發展方式”的要求,重點圍繞提高城市的宜居性、韌性和智慧水平,調整完善了評估指標和評估重點﹔加強“人口集聚”“空間集約”“城鄉融合”“對外聯通”等方面的評估內容,設置“都市圈1小時人口覆蓋率”等具體指標,引導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集約緊湊布局。

“增強國土空間規劃的適應性,更好地保障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激發城市活力,推動人民城市建設,是規劃體檢評估工作的重要使命。”李亮介紹,新版《規程》把城市安全韌性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增設“蓄滯洪區和城鎮開發邊界重疊面積”指標,引導城鎮科學布局﹔增設“城區范圍及周邊20公裡農用地面積”指標,引導在城市近郊加強“米袋子”“菜籃子”等基地建設﹔增設“水源地數量”指標,推動城市實現多水源保障。

國土空間規劃落地生根,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城鄉發展,規劃先行。自然資源部辦公廳副主任袁宏介紹,“多規合一”改革以來,全國自然資源系統強化全域全要素全流程規劃管理,高度關注城鄉融合發展,著力健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加強規劃與土地政策融合,不少地方通過本輪規劃編制實施,探索和積累了好的經驗做法。

此次發布會上,來自北京、上海、廣東和廣州、成都、深圳、南京的自然資源部門負責人分享了各具特色的實踐經驗,生動展現國土空間規劃在地方的落地生根。

“‘推窗見雪山、花田吃火鍋、綠道樂騎游’已經成為成都‘巴適’生活的真實寫照。”成都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局長楊偉介紹,成都市發揮規劃引領作用,推動城鄉融合發展。一方面,聚焦雪山下的公園城市,注重順應自然,加強對雪山、森林、峽谷、河流等生命共同體的系統保護,尊重自然地理格局和生態本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另一方面,聚焦煙火裡的幸福成都,關注片區的人口規模、結構、流動等特征,構建涵蓋生產、生活、生態三大空間和全要素社區服務的“15分鐘城鄉便民生活圈”。

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副廳長朱國鳴介紹,廣東印發實施《廣東省耕地保護專項規劃(2021—2035年)》,建立耕地集中整治區儲備機制,推進耕地連片保護和質量提升。截至目前,廣東省已列入集中整治區實施計劃項目448個,計劃整治規模達23.63萬畝,預計可形成集中連片耕地面積21.19萬畝、新增耕地面積10.29萬畝。同時,廣東加強系統平台的互聯互通和數據共享,將耕地保護專項規劃、高標准農田建設、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等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現以圖查地、以圖管地,精准掌握耕地數量、質量等情況,加快從數據到決策、從決策到指令的過程,提升耕地管理能力。

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副局長孔繁昌介紹,加強規劃和土地政策融合,推動存量空間盤活。比如,深圳福田深業上城改造項目,把以前是城市邊緣的工業園區規劃改造成集產業研發、酒店、公寓、商場於一體的綜合體,並連接周邊城市公園,成為市民休閑購物的熱門打卡地﹔深圳羅湖金威啤酒廠的改造,保留活化發酵車間、罐體等工業遺存,通過巧妙的微改造和引入新業態,將其變成獨特的文化新地標。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20日 14 版)

(責編:彭曉玲、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